中国消费预期指数构成和数据采集、测算方法
消费是受宏观、微观、市场、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复杂变量。在构建“中国消费预期指数”框架体系过程中,课题组充分借鉴现代主流消费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和居民消费规律,以求全面刻画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决策机制,更加客观、科学地反映居民消费的真实情况和变化趋势。
1影响消费预期的主要因素
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储畜率)。凯恩斯消费理论把消费视为收入和消费倾向的函数,其中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与储蓄率(即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负相关。消费随收入水平增加而增加,随消费倾向(储蓄率)增加而增加(减少)。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理论等理论认为,居民消费行为或储蓄行为与其对收入和就业的未来预期、存款利率和投资品收益率、社会保障水平以及其他不确定性因素有关。
物价水平。在一定收入水平下,物价水平的上浮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减少居民需求即消费。然而,不同类型的商品或服务消费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即需求价格弹性)存在显著差异,食品、居住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需求通常受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而享受类的奢侈品、休闲服务受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
历史消费水平。消费心理学认为,消费具有惯性和延续性,居民未来的消费水平不完全受外界影响和理性的支配,接近于历史消费水平。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提出“消费棘轮效应”理论,认为居民消费水平受到历史消费习惯和水平的影响,从而导致消费水平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
消费示范效应。消费示范效应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通过社会接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趋向的社会现象。社会整体的消费舆论、消费氛围都会对居民的消费决策产生影响。
消费感知。消费者行为学理论通常认为,消费者是具有“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一方面,消费者会基于对未来市场、经济形势和个人状况的感知,确定未来一段时间的消费决策,这种消费感知能够反映那些不能被外界观察或统计的消费者个人状况(如心理因素、风险偏好、文化因素等)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存在“有限理性”,面临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等制约,其消费感知也可能与未来的消费行为产生偏差。
消费环境。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政策手段优化消费环境,例如:(1)补贴生产端,为企业提供税收抵免、融资支持等政策,通过降低企业生产、研发成本,推动企业研发新产品(服务)、降低销售价格,进而刺激消费;(2)补贴消费端,针对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商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支出,给予一定比例或数额的资金补贴;(3)完善消费配套基础设施,降低消费者使用商品的成本,如通过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4)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更多社会力量进入相关行业领域,通过丰富产品(服务)供给来刺激消费;(5)优化消费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