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不得其解的普通人。
不要试图“追求”财富,而要“追求”快速为尽可能多的人创造价值,这样财富自然会反过来追求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经济运行亘古不变的底层逻辑,也引出了普通人和财富自由的人最大的差距:认知水平的差距。我们中国人习惯叫它“战略眼光”,换句话说,战略懒惰比战术懒惰可怕一万倍。
你的贫穷往往不是因为你不努力。我们寒窗苦读,考上理想的大学,目的绝不仅仅是去学习知识,知识本身只是帮助你去认知这个世界如何运转的工具而已。
就像你读这本书,读的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背后的逻辑。
知识本身并不完全等同于能力,这也是“读书无用论”者常常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但是对逻辑的认知,会牢牢刻在你的意识深处,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你的每一个决策。
我们赚不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就算凭运气赚到了,最后也会凭实力亏光。我们每个人都有认知的局限性。好在,只要我们认识到并且接受了这个局限性的事实,每个人都可以摆脱它的制约。
大道至简,看似高高在上的经济、金融学,背后都遵循着最简单的逻辑和规律,并没有那么复杂。
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常常被眼前看似复杂的表象蒙蔽。
再举个例子,大部分读者都在抱怨通货膨胀(简称“通胀”),那大家有没有想过通胀的本质?
大多数通胀源于货币超发,货币超发又是信贷扩张的结果。每一次的信贷扩张,本质上都是离银行“比较近的”企业或个人,从市场上低价买入原材料和金融资产(如房地产和股票),再以高价卖给离银行“比较远的”的实体(如小微实体企业和普通人)。
达到这个认知水平,读者朋友自然知道如何去应对信贷扩张和通胀,那就是在适当的时候通过一定程度的杠杆,让自己离银行这个货币出口“近一些”。
当下全球经济变幻莫测,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钱越来越难
第01讲钱究竟是怎么被“印”出来的
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发生了很多事情,相信大家最大的感觉就是,经济不是特别理想。不管从各种报道里听到的,还是切身感受到的,总之就是什么都不好做。大企业裁员,小厂子关闭,社会打工人的收入也很难说得到了满意的上涨,楼市也是不景气。大家可能会问,之前发了那么多货币,都跑哪里去了?感觉各行各业都缺钱。
大家之所以会有这种疑问,还是因为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社会上的钱,总量不变,不是在你手里就是在我手里,有人亏了就一定有人赚了。而大多数人会有这样的误解,根本原因是没有搞清楚:我们靠努力和勤奋挣来的“钱”到底是如何被“印”出来的?
归纳来说,钱主要通过三种形式被“印”出来:
一是“印”钱,即各国中央银行(简称央行)印钞厂物理意义上“印刷”的货币:
二是“借”钱,银行借贷加杠杆创造的“派生货币”;
三是“造”钱,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大放水”产生的货币。
“印”钱:央行印钞机的启动
“钱”作为市场交易的媒介,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大多由央行掌握货币发行权,掌管本国印钞机印“钱”的权力。
央行直接发行的货币也就是“基础货币”,或者称为“始初货币”,直观感受就是社会上流通的现金。由于央行本身是没有资产的,其印发的货币,在未来需要向公众兑换成社会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因此,货币发行本质上是央行对公众的“负债”。
以美国为例,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定货币法案》,开始发行“绿钞”,并于1913年通过《联邦储备法案》,建立起了美国中央银行体系联邦储备体系,在全国设立12个联邦储备区和12个联邦储备银行,这就是现在的“美联储”。